(陕教技〔2013〕11号)
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精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教社科〔2011〕3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制定了《陕西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联系人:李梦泽
电话:029—88668673
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财政厅
2013年7月8日
陕西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2—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全面规划2012-2020年我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依据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结合陕西高校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部署,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大力推动集成创新与协同创新,不断提升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与科研服务能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西部强省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学术环境;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理论与机制创新;始终坚持立足陕西、面向未来和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更好地为“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
陕西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优势鲜明,特色突出,具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长期以来,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影响下,哲学社会科学不被人们所重视,加上管理落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削弱,形成了当前理强文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缓慢的局面。
繁荣发展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依托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灿烂的革命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资源和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延安精神研究,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具有陕西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增强应用研究,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能力;深入挖掘和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提高文化传承与传播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具有强势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建成一批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集成创新和协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传世精品不断涌现;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不断增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到2020年,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跨跃式发展,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做出贡献。
三、重点建设任务
(一)结合改革实践,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建设的研究和宣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挖掘延安精神内涵,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之成为推动陕西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时俱进,系统总结陕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开展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三进”工作等方面的研究,做好重点教材的参编使用,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二)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陕西高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重点支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结合陕西实际,重点支持关系陕西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战略研究;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突出陕西特色,重点支持发掘、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基础研究,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陕西学派”。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传统优势学科的支持力度,建设布局合理、国内一流学科体系;充分发挥我省学科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促进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术领域与学科增长点;重点支持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三)聚焦陕西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
着眼于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扶持关乎陕西“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社会经济主题的应用研究。面向社会现实,关注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咨询服务相对接的学术服务社会长效机制。着眼于教育体制改革,深入研究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及高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新问题,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转化运用,积极参与“中国西部(陕西)智库”、“国家智库”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服务社会大众,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推广普及。
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并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协调同步发展,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宣传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大力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组织高校充分发挥社科人才密集的优势,切实抓好“高校名师大讲堂”项目,面向社会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打造“三秦大讲堂”、“长安讲坛”等特色理论宣讲品牌。鼓励高校积极与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社会名人名家协同创新,建设一批精品文化讲坛。充分利用网络和新闻媒体,提升高等学校社科名家名作的知名度,提高讲座的利用率和普及率。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团队。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名家大师,一批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后备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领军人物、首席科学家。在深入实施“三秦学者计划”、“三五人才工程”、陕西省“百人计划”、陕西省“青年百人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中,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倾斜,重点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军人和学术骨干;贯彻落实陕西文化名家工程与“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建设,扩大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社科人才队伍的规模,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与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着力打造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与引领的科研创新团队。积极引导理工科研人才加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支持组建跨学科研究队伍,发挥多学科协同创新优势。
(六)突出优势特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陕西的总体要求,以重大社会需求和问题研究为导向,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省部共建、教育厅、高校等多级联动的重点研究基地平台体系,以高水平平台建设引领和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修订、完善《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继续加大支持49个重点学科、32个特色学科建设和49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着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高地。到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大到5个以上,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展到60—80个。支持高校与各级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共建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共建共赢,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进一步完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加强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设立“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支持基地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开展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为战略科学家汇聚基地、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示范基地、重大原创成果培育基地、先进科研方法探索基地、国际学术对话前沿基地、服务社会发展咨询基地,全面提升陕西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七)加强投入和保障,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方面的精品数据库,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衔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各高等学校扩大中外文图书期刊入藏数量,提高服务水平,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推动高校积极开展校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共享与合作,有效链接高校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开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研项目申报、评审、查真检测、统计网络化。
保障经费投入,加强经费管理。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贯彻落实“繁荣计划”提供有力支撑。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拓宽渠道,积极筹措专项经费,切实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对各类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原则,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
(八)加强交流合作,推动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坚持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主线,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及国际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支持高等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积极探索在海外建立中国学术研究交流中心。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中华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等重点项目,翻译、出版和推介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走向世界。支持高等学校专家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到海外从事高水平的学术访问、交流和研修,加大我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中对哲学社科类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派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九)坚持创新与质量并重,开展评价机制改革和优秀成果表彰宣传。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精神,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成果受益者参与的多元多方评价机制。加大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的表彰与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组织高校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的评奖和表彰活动。设立突出贡献奖、优秀中青年学者奖,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
(十)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强化科学研究过程管理和学术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加强学风工作机构与学术规范制度建设,切实改进评价考核导向,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调查程序,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加强师生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形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
四、组织实施
1.建立组织机构,组织实施《陕西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成立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审定“繁荣计划”的管理规章制度,决定“繁荣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厅,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繁荣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相关具体工作。成立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汇聚高等学校有声望、有成就的专家,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繁荣计划”组织实施提供决策咨询。推动各高校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与实施办法,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管理方式,形成推进合力。
2.实施创新团队培育和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的新型机制,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坚持学术理论创新人才与成果推广创新人才并举。加强领军人才、战略性人才建设,打造以领军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为核心的学术创新团队;加大杰出人才支持力度,做好优秀青年人才的遴选与培育;加快高校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链接。
3.设立重大项目,推动集成创新与协调创新,提升科研质量与水平。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根据“繁荣计划”建设任务及区域战略发展需要,制定年度重大项目指南与立项方案,经“繁荣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后实施。要树立精品意识,突出三秦特色,注重应用对策研究,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各高等学校根据年度项目指南,发挥自身优势,组织项目申报和实施,并提供相应条件和经费支持。
4.以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指导全局工作,全面提升工作绩效。将领导有力、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领导体制和质量导向明确、评价监督有力、成果转化迅速、组织运行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运用到科研管理工作,大力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和服务国家与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能力。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元投入相结合的经费投入体制切实增加资金投入。以创新高效的科研组织形式,突破各种学科壁垒,整合科研力量和资源,推动集成与协调创新,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