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告 >> 工作快讯 >> 正文
[转载]《史记》与汉代文学文化”研讨会在咸阳师范学院举行
发布时间:2016-05-07   点击数:

  

新方法、新理念推动《史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学术史证明,要创新、要发展,新的学术方法及学术理念、学术角度至关重要。5月7日,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史记》与汉代文学文化”--2016年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学术年会在陕西咸阳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多位学者围绕《史记》研究与汉代文学文化进行交流研讨。记者发现,文化学视角和深度的理论思考成为近年《史记》研究的新特点。

  咸阳师范学院院长方明在致辞中表示,《史记》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时代的研究都有其独特的成就和贡献。《史记》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它总结了中国上古三千年的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浓缩、爱国主义的思想源泉,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深入开展《史记》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统的《史记》研究,重在搜集史料,考证史料和文字。“传统方法强调对文献的搜集校勘、对比、正讹、互证,并以此为解决学术问题的重要手段。这种考证研究,对于澄清史实、认识《史记》的史料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尽在史料考释上辨析史实,还不能深入探究《史记》内在的价值。从史料的整理和挖掘中分析司马迁思想,通过具体材料探讨《史记》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上升到‘史记学’的理论高度,这是史记研究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史料中走出,真正把《史记》作为史学著作而不是作为史料的堆积。”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新科教授说。

  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最为显著的一大特征,是打破了旧史学两千多年的传统循环史观,接受了进化史观,发展史观,完成了旧史学向进化史观乃至唯物史观的史学转变。在此文化背景下,《史记》研究也由“史料学”向“史记学”转化。

  近年来,随着考古手段的丰富及现代科技的介入,新出土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更可靠的实物和资料,也推动了《史记》研究的深入发展。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学者视野的开阔、获得资料信息能力的提高,学术界不仅在传统的文学、史学、文献研究、《史记》与春秋公羊学、班马异同论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而且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政治观、哲学观、经济观、人才观、战争观、天文学、地学、民族思想、教育思想、宗教神话、法治思想、农业思想等多个领域,这种系统性的、规律性的探讨,近期有了较大发展,为深入挖掘《史记》的文化价值起了重要作用。

  与会学者认为,《史记》研究与现实的充分结合,正是百年《史记》研究焕发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学术总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到契合点,才会真正的生根和繁荣,才会有生命力。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刘卫平认为,《史记》本身的产生就与汉代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是当时大一统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研究《史记》不能脱离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史记》研究既要注重史料考据这些学术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历史的借鉴作用、教化作用和文学的审美作用、感染作用,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http://ex.cssn.cn/zx/bwyc/201605/t20160507_2999723.shtml


版权所有:咸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处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陕ICP备 05001587 号

建议使用IE6.0 1024x800以上分辨率